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一、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该专业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电子信息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
二、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五育并举”,深化“五个融合”,打造“价值引领、通专融合、多元发展、复合创新” 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大类教学、理工并重、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强应用”为教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在电子信息领域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从事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分为165.5学分。
1.素质结构方面:通过知识性的通识类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的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2.能力结构方面:通过知识性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掌握科研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结构方面: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方向的工程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演绎推理方法、归纳法等基本数学处理方法;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
4.工程应用方面: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以及丰富的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运用电子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工程技术、信息资源和现代工具,研究、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能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四、课程体系
培养面向雷达系统、通信系统、红外与可见光、电磁信息感知、图像处理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典型电子系统的应用、研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鲜明特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电子系统研发、使用、维护人才。学生将系统掌握电子学与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雷达系统、通信系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等主要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根据能力要求设置:
1.培养通识基础和相关应用能力:包括英语、大学数学基础和工程数学等大类基础课程;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类基础课程;
3.培养电路实现能力:包括电路理论基础知识、模拟电路系统、数字电路系统、可编程器件应用开发等专业基础课。
4.培养信号与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和实现、信息分析和提取等专业核心课。
5.培养专业能力,即系统分析和应用能力。包括雷达系统、通信系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卫星导航等典型电子系统的认知、分析、实现、研究相关的专业提升课。
五、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9位,全部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其中16位教授,23位副教授,10位助理教授。师资队伍总体结构比较年轻,25-35岁的有17位,36-45岁的有24位,45岁以上的有8位。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共建设有5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电子电路与系统综合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波与天线实验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室、创新实践实验室。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牵头建设教育部中山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华为“智能基座”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