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一、专业定位

通信工程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专业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该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二、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五育并举”,深化“五个融合”,打造“价值引领、通专融合、多元发展、复合创新” 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大类教学、理工并重、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强应用”为教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在电子信息领域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从事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通信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分为165.5学分。

1.素质结构方面:通过知识性的通识类课程教学、通过实习实践的教学环节、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2.能力结构方面:通过知识性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掌握科研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结构方面: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方向的工程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演绎推理方法、归纳法等基本数学处理方法;能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

4.工程应用方面: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以及丰富的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运用通信工程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工程技术、信息资源和现代工具,研究、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能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问题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四、课程体系

培养面向5G/6G、空天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无线通信技术等前沿通信系统与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人才是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鲜明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以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波、通信与网络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本专业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及国防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以及制造等方面工作的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

1. 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前沿技术、企业管理或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成为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或管理者;

2. 在完成通信工程领域以及交叉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后,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专家或教育工作者;

3. 在快速变革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努力成为高水准工程技术的引领者;

4. 与同事或面向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是高水准社会道德的倡导者;

5. 参与全球范围内合法的专业团体、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的活动,并努力成为其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建立,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工程问题,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及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课程分为五大类,包括通识类课程、数学类课程、电路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类课程覆盖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整个过程。

五、师资队伍

通信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9位,全部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其中16位教授,23位副教授,10位助理教授。师资队伍总体结构比较年轻,25-35岁的有17位,36-45岁的有24位,45岁以上的有8位。

六、教学条件

通信工程专业有5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电子电路与系统综合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波与天线实验室、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创新实践实验室,与广州海格通信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牵头建设教育部中山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华为“智能基座”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