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大讲堂(2023年第19期)丨天线设计与应用
为加强学院学术文化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11月22日下午,第十九期电子信息大讲堂在深圳校区东教学楼1-101成功举办。本期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苏渊妍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培钦研究员主讲,邓天伟副教授主持。
图1-邓天伟开场介绍
苏渊妍研究员2014年至2019年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曾在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和访问学者。2019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资助奖金。2020年至今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攻方向包括转换光学和超材料在天线领域的应用、先进微波器件与时间基准精密测量技术、共形相控阵和波束形成技术、毫米波天线和微小型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2023年在PIERS上荣获年轻科学家奖,多项工作获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学生奖最终入围和最佳论文最终入围,在微波和天线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和大会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作为核心研发人员参与过欧空局导航创新与支持计划项目、瑞联邦军备科研项目和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国家实验室项目等创新型项目。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的审稿人,担任EUCAP2021的session chair, APCAP2023的invited speaker和ICECOM2023的keynote。
图2-现场互动交流
苏渊妍作《基于变换光学的超材料龙伯透镜天线及其应用》学术报告,从5G和B5G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未来的雷达传感系统要求天线在有限的平台和空间内具有低成本、宽带、高增益、多波束或波束扫描、低剖面、轻便以及多极化特性开始介绍。她指出,龙伯透镜具有梯度式分布的折射率和球形几何形状,可以实现180°二维甚至三维的扫描覆盖范围,以及与频率和极化无关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高性能无源辐射器的潜在候选者。她们团队将超材料和变换光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克服了龙伯透镜的缺陷从而实现了新的突破。
图3-邓天伟开场介绍
刘培钦研究员2014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学习的超材料天线理论与设计。迄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期刊论文13篇。所获奖项包括:2023年新加坡天线研讨会(SWA 2023)青年天线科学家奖、2021和2022年IEEE TAP期刊杰出审稿人奖、2022年IEEE AWPL期刊杰出审稿人奖、2018年两岸四地无线电科学与无线技术会议(CSQRWC 2018)优秀学生论文奖、2017年亚太天线与电波传播会议(APCAP 2017)最佳学生论文奖、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图4-刘培钦作报告
刘培钦作《基于深度学习的超表面天线设计与优化》学术报告,从机器学习技术和天线的设计与优化相结合逐渐成为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始介绍。他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供了优化和设计天线的新方法,此方法为统天线设计方法中的性能极限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期电子信息大讲堂为同学们提供了和外校专家交流的机会,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