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流程
(一)高校推荐
推荐时间:2022年10月20日-12月10日23:59(共50天)
1、组队:大赛采取团队比赛方式,每支参赛队伍由来自同一高校的3~5名学生组成(同一学校学生可跨年级跨院系跨学历层次组队),每队指定队长1名,可聘请指导老师1名。每队限报一个项目,每个参赛学生可以同时参加不超过两支队伍但不得同时担任两队队长。
2、高校推荐:各参赛高校在统一的大赛定位和评审标准下自行开展报名审查工作,重点审核参赛队员信息的真实性及符合性。对符合参赛资格的队伍进行盖章确认。
3、提交提案:符合参赛资格的参赛队伍将提案报告文档pdf、提案介绍展示视频打包成压缩包文件,提交到比赛专用网站。提交参赛报名表,包括院校、选题、参赛队员、指导教师等信息。参赛者自行保留好数据和代码等原始资料。
4、线上评审:海选不限制参赛队伍数量,参赛作品提交到比赛网站后,由赛事组委会对参赛作品评审筛选;赛事组委会确保各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至少有1项作品会进入决赛。
(二)通讯评审
包括形式审查、初评两个阶段。按赛事组委会统一评审标准组织评审。
1、形式审查
审查时间:2022年12月11-13日。
审查人员:大赛组委会。
审查过程:形式审查要素主要包括:
a) 申报人身份信息、提交参赛作品内容是否符合大赛定位和要求;
b) 提案的分组、核对与确认。
2、通讯评审
初评时间:2022年12月13-20日。
审查人员:赛事组委会。
选拔比例:由赛事组委会组织完成,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不超过50项优秀提案进入总决赛的会议评审。
初评过程:根据通过形式审查的提案数量及所属研究方向,将提案分组,每个组遴选5-7名相关领域专家,对提案进行初评,申报人无需到场答辩。
初评标准:采用百分制计分,其中分别从创新性(40分)、实用性(30分)、技术难度和实现完整性(20分)、报告规范性(10分)四个指标进行评估。
(三)总决赛
时间:2023年1月上旬。
地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网络会议。
1、决赛评委:由组委会选择同行专家作为评审专家。
2、决赛条件:决赛按大赛组委会的统一评价形式,通过通讯评议的提案入围总决赛。
3、决赛过程:拟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专家作为评委,采取会议评审形式,项目申报人到场或线上展示提案并进行答辩。考虑到疫情不确定性因素,以线上评审作为备选方案。评审过程采取“回避”原则以确保公平性。
4、决赛评审:由评审专家现场打分,评选出获奖队伍。